当前位置: 首页 > 教学教研 > 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

问渠哪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

2012年10月22日 08:46:52 访问量:137
    “写什么”的问题一直是学生作文的核心问题,也是最让许多学生头疼的难题。俗话说得好: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。”倘若有米,哪怕不是巧妇,也还是能把饭做出来的。关于选材,很多人总结出了很多技法,譬如抚今追昔法(以史为证,谈古论今)、引经据典法(如引用名人名言)、时空跨越法(如回到唐代拜访某位诗人)、正反对比法(运用了正面的材料,就注意联想性质与之相反的材料)、就地取材法(巧妙借用试卷中的阅读材料)
  ……这些技法从理论上阐述是美妙的,但,从实践来看,选材能力与语文素养和综合思维能力密切相关,而技法到底只是一种外在操作,它们或许对激发学生的思维有所作用,但在大多数情况下,技法是死的,是无效的。我觉得,从学生自身的实际入手,才是解决学生作文选材问题的根本途径。
  有想法就有素材
  高考作文说到底,是从三方面来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的:一是考情感与思维,二是考表达,三是考生活。对学生情感与思维的考查是根本,因为作文能力的核心是人的情感与思维,高考作文考查的核心也必然是人的情感与思维,其中主要是学生的感悟能力。学生面对作文题是否有话可说,所选材料是否得当,这些都与学生的感悟能力密切相关。
  我们很多老师认为学生缺乏生活经历,没有积累多少素材,但笔者并不以为然。著名作家、鲁迅文学奖获得者红柯先生曾对笔者说:“选择素材的问题说到底不是你有没有记住素材,而是你的世界观问题,就是你怎么样看世界的问题。也就是说先要有想法,而不是先有素材。有了想法之后,你就会发现很多相关素材可用。”其实,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,他们本来就对社会人生有着自己的感受和看法,有着较为丰富的积累。但在很多时候,这些感受和看法、这种种积累往往埋藏在他们心灵深处,没有办法挖掘出来,没有办法进入作文。我们老师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他们用自己的眼光去“看世界”,去感悟(包括对社会人生的感悟,对写作对象的感悟),引导他们形成自己的想法。学生只要有感悟有想法,埋藏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不少素材(包括事实材料和语言材料)就会随之而来。
  教学案例一,有位老师布置一个班的学生写《我的母亲》,收上来的作文罕见好文章,其中有四篇情节雷同,写到“我”深夜发烧,妈妈冒雨背我上医院,后来“我”的病好了,妈妈却病倒了。为什么面对自己最熟悉的人,学生却写不出能够打动人的文章呢?难道他们真的是麻木不仁?后来,这位老师让另一个班的学生写同样的作文,就注意启发学生如何写出“生活中的母亲”,他先让学生以“我和妈妈的故事”、“妈妈的烦恼、忧愁、欣慰、快乐……”和“我最想对妈妈说……”为话题,展开讨论。结果,学生们真情涌动,写出不少优秀作文,其中数篇还得以发表和获奖。[见2007年第7期《语文教学与研究》(教师版)的《体验式写作教学》一文。]善于调动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积累,让他们生发感悟,形成想法,寻找到合适的素材,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,正是这位老师作文教学的成功之处。
  教学案例二,2008年高三语文调考中,有这样一道作文题:“托尔斯泰在82岁高龄时说:人是以灵魂为生,而不是以肉体为生,如果人知道这一点并且不是把自己的生活寄托在肉体上,而是寄托在灵魂上,那么,无论出现什么样的不幸、苦难和病痛,他的生活都不可能成为其他的样子,而只能是一种牢不可破的幸福。请根据对以上材料的理解和体会,结合你对当今时代的认识和思考,自选角度,写一篇作文。”
  通过调查,这次作文存在主要问题是大部分学生作文只是空谈灵魂(精神),言之无物,缺乏说服力。笔者搜集了本年级的优秀作文,从引导学生感悟,调动学生情感和生活积累的角度来评讲本次作文,给了学生较好的启发。
  下面这个图表是笔者对所在年级部分优秀作文的思维过程(从产生想法到选材)的展示:
  借这次作文教学,我的目的在于给学生强化这样一种意识:面对作文对象时,要试图调动自己的积累以生发感悟,产生想法。有想法就会联系到相关素材,有想法就有作文。这是选材的第一步,也是顶关键的一步。
  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”,从本质意义上讲,真正的“米”其实就是写作者的个人想法,积累素材就是要积累想法。很多人反映记日记对写作帮助不大,为什么呢?并不是记日记不起作用,而是因为不少人只是记生活流水账,没有在自己最有感触的地方多用脑子多下力气。生活往往是重复的,只有融入个人想法的那部分才值得记录。另外,多做读书札记,从阅读中积累思想,增强个人素养,也是增强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。
  贴近生活选材
  贴近现实生活来选材,才能做到言之有物。从精神指向来看,学生作文与作家文学创作应该是相通的,都应该指向现实人生。相信每一位为汉语的表现力而着迷的人都痛恨这样一种作文:证明文。所谓证明文,就是完全没有个人的感悟,只是列举几个古今中外名人事例来证明作文题的中心意思。这是没有现实质感没有生命力的作文,而证明文正是当前学生作文的通病。
  所谓贴近现实选材,意思有二:
  一是要与时俱进,关注社会热点。因为热点问题就是典型问题,最具代表性,包含的意义最为丰富,也最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。写作者要善于放开眼光看生活,注意通过热点来思索社会矛盾,挖掘生活意义,感受人性光辉,提出个人见解等等。例如,2008年上半年我国最大的热点就是汶川大地震,它让我们目睹了人类在灾难面前巨大的痛苦和坚韧,让我们珍藏了许多催人泪下的场面与故事,也引发了我们关于天灾与人祸、人与自然、民族精神等方面的种种思考。这一切,都可成为进入作文的典型素材。事实上,2008年,四川卷和全国卷1的作文题都是直接回应了这个社会热点。
  二是要选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材料。只有自己熟悉的才写得真切,写得圆润,写出特色。例如2007年湖北高考中有这样一篇满分作文《国语失落症猛于虎》,请看开头两段:
  “家里的电脑不幸染上病毒。母亲对着黑屏上一个个冷漠的英文字母直瞪眼。我回家修好电脑后,她还一直抱怨:净是些ABCD,难道就没有全中文的电脑吗?我心中一恸,是啊,为什么我们有方正,有联想,却没有全中文的电脑?仅仅是因为电脑不是中国发明的吗?我认为,我们正在丧失些什么,等到它悄悄地消逝了,我们就将陷入恐慌与失落。”
  作者由常见的生活现象入笔,抒写感悟,一下子扣住读者的心。接下来作者还写到邻人门上的木牌用英文写着“welcome”(欢迎);书店里英语书籍居多,在角落里才找到一本宋词;也在买书的邻人用英语打招呼。这几件小事构成这样一幅图景:英语在节节进逼、母语在悄悄消逝。湖北高考语文阅卷负责人刘九洲教授这样评述:“对这篇文章,我最看好的就是作者写的是身边事,说的是平常理。”
  贴近“我”选材
  贴近“我”来选材,写有“我”之文。“我”永远是独特的,永远是别人的谜,只有做到“有我”才有个性色彩,才可能吸引读者。我们提倡有“我”之文,并不是说作文一定要出现第一人称(议
  论文常常不直接出现“我”),而是强调所运用的作文素材要充满生命质感,要融入作者的感情和个人想法。
  一、选取那些融入了自我情感的素材,着力刻画自我感触最深的部分或细节。
  笔者在学生时代写过一篇散文《走进渭河》,请看其中一节:
  “淅淅沥沥如泣如诉的秋雨再次把我的灵魂牵到你(指渭河)的身边。
  你,终于有一绺蠕动的生命,缓缓流过你庞大的身躯。但这流动的,像铁锈一般的红色,就是曾多少次滋润着我的西部梦的甘甜的乳汁吗?
  有谁能告诉我,这流动的,是天上掉下的瑰宝,还是人类自创的文明?
  有谁能说得清,这红色,是厂矿资源中的‘下岗者’,还是黄土高原上的‘流民’? ”
  这节文字所写正是我在秋雨中面对渭河时所见的景象,但没有停留于外在描绘,而是融入了真挚的感情,有着深沉的追问。
  二、选取那些融入了个人想法的素材。只知道堆砌客观材料的作文是无用文章,只有当材料打上作者理性思考的烙印时,作文才可能具备生命力量。哪怕是司马迁发愤著书、苏东坡被贬黄州、鲁迅弃医从文等老生常谈的事例,一旦融入作者的独到思考,这些材料就重新有了生命力,这样的作文就已经不是简单的证明文了。
  请看一篇名为《“酒文化”乱弹》的作文开头一段:“酒与文化联姻,不知起于何时。读王羲之引清流激湍‘以为流觞曲水’,乃知酒文化本应是雅人雅事。李太白‘斗酒诗百篇’,诗借酒发酵,酒燃烧诗情。苏东坡‘把酒问青天’,乘着酒兴,欲穷宇宙之奥秘,更见酒的魅力。曹孟德‘对酒当歌,人生几何’,欧阳修‘醉翁之意不在酒,在乎山水之间也’,这‘人生几何’的感叹和‘山水之间’的情趣,其实也都是一种文化。不过也有这样惊心动魄的故事:楚霸王酒宴藏杀机,曹孟德煮酒论英雄,关云长温酒斩华雄,宋太祖杯酒释兵权,却很有些刀光剑影的味道,文化的气味淡了许多。不过那都是上层人物的事。与百姓似乎关系不大。”(见2004年第9期《作文通讯》)作者引用的诗文和事例大家虽然熟悉,但作者却写出了新意,作者的目的在于从酒与人的种种行为的联系角度来探讨酒文化,很有见地,所以让人眼睛一亮、精神一振。
  著名作家莫言的暴力叙事常常让人触目惊心,他为何如此热爱暴力?其来源就是因为饥饿偷玉米而被人家追打的童年记忆。这种苦难记忆成为他心灵上永远难以缝合的伤口,成为他在情感上最刻骨铭心的记忆,也自然成为他惯用的写作素材——暴力以不同形式出现在不同的作品中。
  著名作家余华曾在王府井大街看到一个老人嚎啕大哭迎面跑过,这个细节给了他非常大的触动(如果是一个孩子哭他可能很快就忘记了),他和妻子反复讨论老人为什么哭,讨论到最后他有了自己的看法:这个老人原本是靠卖血来维持生计的,但现在,他太老了,没有人要他的血了,也卖不出血了,所以他绝望得哭。就是由这个细节引发的想法,促使他写作了长篇小说《许三观卖血记》。
  这两个事例告诉我们,只有当客观材料融入“我”的感情、融入“我”的想法之时,客观材料才能真正变成可供我使用的有用素材。经过大脑的分析、综合,联想、想象,融入了“我”的作文素材就往往可以根据需要将某一点放大来写;而且,融入了“我”的作文素材是我们记忆最为深刻的素材,不会用过一次就被我们抛弃,它会适时浮现在我们脑海中,以不同面孔出现在不同作文中。贴近“我”来选材,永远是写出有血有肉的好作文的必由之路。
  结语
  综观2007、2008年高考作文命题,相较于前几年有了很大进步,进步就在于命题者更加注意引导学生关注生活,感悟人生。比如广东卷2007年的《传递》、2008年的《不要轻易说“不”》,考生唯有密切联系实际和“我”的感悟才能写出好作文。就连一向以钻故纸堆、卖弄学者气著称的湖北高考作文命题在2008年也突然来了一个大转向,《举手投足之间》恐怕已让不少习惯于拿“三皇五帝”说事,习惯于写“证明文”的考生犯难了。
编辑:张俊
评论区
发表评论

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,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
搜索框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郑重声明: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,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,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。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,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;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,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【通知—删除】义务。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,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,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。五寨县光明中学 特此声明。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 ICP证 京ICP备13002626号-8 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五寨县光明中学 版权所有
联系地址:五寨县迎宾东街 邮箱:wzgmzx@163.com QQ:2253519345 电话:0350-4384588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